金玫蕾教授访谈录

浏览次数: 1301 发布时间: 2020-12-11 15:01:01

2020年6月28日上午,受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及理事长陈学进教授的委托,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宝金、常务理事周晓辉等同志,一道看望了金玫蕾教授。吴宝金教授代表学会感谢老一辈专家对上海实验动物科学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并就上海实验动物行业发展过程和金老师进行深入交流。金老师对学会同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将自己参与的中科院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的历史,在实验动物领域所做的工作,以及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等进行了回顾和分享。


一、关于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的早期发展

       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从一开始就做了好多实际的事情,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上海实验动物学界的老前辈们有不少,除刘瑞三先生、陈天培先生等之外,还有邓翀先生。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学会是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刘瑞三先生任理事长)下面的一个学科组(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后又叫上海实验动物科学研究会,邓翀先生是主任委员,他也是《上海实验动物科学》杂志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研究会的活动开展很频繁,主要是邓翀先生在召集、主持。邓先生于1992过世,比较早,但我们不能忘了他对学会的卓越贡献。在邓翀先生去世以后,王楠田先生撑起了学会的工作,他做了很多工作,花了很大的功夫,和学会其他老师一起把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改称为上海实验动物科学研究会。此外,还有薛逸桢、邱志方、漆畹生等老前辈。我是从1982年进入实验动物这个行业的,当时学会里这些先生们都是老前辈,他们是最早的一批,其他都是慢慢进来的。上海实验动物学界的老先生们眼光长远,在文革一结束就开始搞学会工作了。我30多岁加入学会后跟先生们一起做事,当时他们觉得我年轻,信任我,安排一些事情让我去做,我就尽我的能力去完成。在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我属于承上启下的一种角色。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从畜牧兽医学会独立为一级学会以后,第一任理事长是尹松林教授,之后,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二、关于中科院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情况

      中科院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是中科院系统成立的一个官方组织,委员会成员来自全国的科学院成员单位,其中来自上海地区有生化所的王达先生和我,他比我还大些,在这个圈子里比较活跃;北京有白琴华老师,他也做了不少工作;还有好多人。那时侯大部分会都在北京开,大家每年都要去北京开会,有时一年要去两次。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中科院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开展得非常好,大家经常一起交流设施组成、饲育设备、动物质量控制及饲养管理方面的经验,还起草了不少相关文件供领导审阅。期间,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动物房都建起来了,而且慢慢都搞成SPF级,这个委员会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委员会组织的活动逐渐减少,影响力逐渐减小。(吴宝金补充)到了2008年,随着国内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实验动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又再次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同志先后是北京动物所周琪研究员、北京动物所的魏辅文研究员及生物物理所的田勇研究员,目前,田勇、吴宝金、吴德国、吕龙宝及高飞等参与该委员会的工作。该委员会每年召开1-2次会议,负责科学院系统动物质量的管理,模式与特色实验动物资源的信息化,以及专业意见咨询论证等工作。


三、在实验动物领域所做的主要工作

       在实验动物科学领域,我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第一是把国外的免疫遗传监测技术带回了中国。在这之前我们只知道生化标记法、皮肤移植法、下颌骨测定法这些遗传监测方法,但是不知道免疫遗传监测法。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有些小鼠常规的遗传监测结果是合格的,但是用户说不行,品系似乎与过去有差异,同样的实验重复不出来或者实验结果不理想。我去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之后才知道小鼠的H-2复合体单倍型监测的重要性。我在日本学了全套微量细胞毒检测和制作单价特异抗血清的技术,并且把日本的好多同类系小鼠都引回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自己制作单价特异抗血清,专门用于H-2复合体K区、D区的单倍型检测。这个工作后来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跟北京遗传所合作,制备了检测用的单克隆抗体,对以后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之前,我国也有学者在国外学习了微量细胞毒检测法,但因不能自制抗体,导致这一方法不能常规化使用。第二件事情是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我和我的合作者调查了国内七个动物地理区小鼠的遗传特征,并和实验小鼠的遗传状况进行了比较,这个工作为进一步开发更多的特色小鼠品系奠定了基础,能更好地适应科学研究的需求。现在还有一些学者在做相关研究,东华大学的肖君华教授调查了上海周边的野生小鼠情况,还得到过上海市科委项目的支持,在课题结题的时候,我过去做了评审专家,也学习到不少。第三件事情是提倡用隔离器来进行SPF动物的保种,这个方法是我从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学来的。隔离器最早是用来饲养繁殖无菌动物,但是因为无菌动物量非常少,使用的人也不多,后来日本人用隔离器来进行SPF级动物的保种,非常安全,避免了屏障系统一旦污染就连种子动物都会全军覆没的危险。他们采用隔离器保种,然后将扩大群和生产群放到SPF屏障系统里饲养。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就把这个方法带回来了并应用到本单位的生产实践中。中科院实验动物中心在1984年建成了国内第二栋SPF屏障系统动物房,而第一栋当时在其他地区建成后一直没有能够使用。我们的设施建好之后一年多,在我从日本回来后就开始把这个方法应用起来了,所以中科院的实验动物中心一直用隔离器保种SPF动物,这样全面污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小。第四件事是我做了一些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和基因功能研究方面的工作,我调到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之后就变成了“两栖人”,从研究实验动物转为动物实验研究,制作了一些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其中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做得比较多,还申请国家专利获得了授权,我的一批学生都是做这个大课题的,毕业论文也是写的相关研究。基因功能研究是参加了中科院得到财政部专项资助的一个大项目,与生化所景乃禾教授及生理所李葆明教授等人合作,做了人类基因组部分基因功能分析的研究,申请了很多专利,也发表了一些文章。


四、关于金老师的求学与工作经历

       我1948年出生在上海,1969年3月到黑龙江下乡,在哈尔滨正北方向的黑河地区呆了七年多,后调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参加了高考,78年到哈尔滨师范大学读书。本科念了两年后,听说可以提前考硕士研究生,就去考了,也考上了。由于在同一所学校,本科的课也去上,去考试也有成绩,同时研究生课程也上,用了三年毕业,五年期间把本科、研究生都读好了。好多人对这段经历感兴趣,当时因文革下乡耽搁了十年多,再不抓紧点不行了,所以一有这个机会,我就不能放弃。在我们下一届政策变了,不允许本科生毕业前提前考研究生。1982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到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工作,1985年去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学习实验动物饲养管理与遗传监测,1986年回来。我在日本原定的任务就是学遗传监测技术,回来负责单位的遗传监测工作。那时科学院已经有了SPF大楼,我就跟领导提出顺便学习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毕竟人也去了何必不多学呢!我从遗传监测部门学习结束后,专门用了三个月时间去学SPF动物的饲养管理。学习结束后,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专门给我发了一张进修结业证书,上面就写了我学了遗传监测技术以及SPF动物的饲养管理。

在中科院实验动物中心负责动物房管理时,当时SPF级动物的饲养管理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全国不少同行都过来学习。我们比较早就建好了SPF动物房,我从日本带回来一套实验动物饲育管理的经验并引进了大型隔离器的使用方法,引进了一些种子动物,并将用隔离器保种SPF动物的方法用于生产实践,较好地控制了生产群的微生物质量。现在很多饲育单位都采用大型隔离器保种,但当时国内还没有那么大和那么多的隔离器。陈天培先生在生物制品所用隔离器来饲养无菌动物,那是国内最早的,那时我们中科院还没有搞,我做的是推广用隔离器保种SPF级动物核心群这个事情。1997年我调到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工作,做相关课题研究,直到2008年退休。退休之后我也一直在工作,没离开过实验动物这个行业。我担心自己知识老化,不停关注新事物,好在现在上网不难,因此我还在不断地学习。


五、对学会工作的建议和年轻同行的期望

       关于上海实验动物发展历史的整理工作,我觉得非常好,建议学会先商量出一个提纲,比如说想整理哪几个部分,如主要人物、核心单位发展、行业贡献及重大事件等,把比较详细的大纲发给所有有关的人,让相关人员自己认领。哪一块我比较的熟,我可以来写。先把大纲讨论修改好,一块块再分下去,写好拼在一起就可以了,这样会比较有条理,就像编书的过程一样。一篇篇的回忆文章可能会很零碎还需修改。有关照片资料之类的收集工作,需要花一些功夫。我手中有一些,但需要找一找并整理一下,其中有不少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以前开会的照片,有一年学会开年会的时候,还把谈家桢先生请过来了。这些照片估计都能找出来,这也是当时做的一些工作。总之,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确有很多故事需要整理。

       关于实验动物的年轻一代,我觉得你们做的很好,其实一代比一代做得好。实验动物其实是两大块,一块是生产管理,生产管理也是确实要做的,这是最基本的事情,没有是不行的;还有一块就是科研,科研这块上去了以后,管理这块就有提高的可能,甚至超过世界水平,年轻一代的实验动物工作者必须把科研水平提高上去。这两块是不可偏废的。现在不是在80年代初,82年我刚到中科院实验动物中心的时候,那时候领导要求你不要把老鼠养死掉就行了,现在要求这么高,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础管理要做好,同时,加强研究很重要。现在中国并不缺钱,上海更不缺钱,应该加大投入,保证实验动物这块的研究。如果实验动物科学不发展的话很多科研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些野生动物被开发成实验动物,在某些实验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些事情只有通过科研探索才知道。同样的实验动物采取哪些方法才能保证动物实验的结果最合理、最可靠,这也需要科研。再比如,有研究发现实验动物经过短输运输之后,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显著,48小时以后绝大部分指标会恢复正常,72小时之后所有指标都恢复正常了。我在讲课的时候就经常应用这个结果,教育研究生做动物实验时,千万不要说今天动物到今天实验就上去,这结果做出来是不准的,你起码要放48小时,可能的话放72小时,那样它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在研究所动物房和在生产单位就是一样的。如果用处于应激状态的动物来做实验,实验结果肯定不行。总之,实验动物领域需要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目的就是保证生物医药科学研究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后记:

 金玫蕾教授为上海培养了一大批实验动物领域的后辈人才,现在还在坚持为中科院研究生的实验动物学授课。退休后,金老师被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实验动物部聘请为学科顾问,在实验动物的基础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了后辈们很多指导。以金老师为代表的学会老一辈专家的精神智慧和成果经验,是实验动物学科和行业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值得后辈同行不断传承、弘扬和发展。




金玫蕾教授在寓所与学会工作人员合影


发布

需登录后才可评论

请选择登录类型